
京都八木邸 新選組據點之一
簡史
1863年 朝廷成立京都守護職、新選組
- 許多武士想要反抗幕府,京都常發生殺戮、火災,導致幕府 要求會津藩主 松平容保成立 京都守護職來維持京都的治安秩序
- 1863年,松平容保率領一千名會津藩兵 到達京都,入駐 金戒光明寺
- 松平容保在京都守護職之下,成立 「新選組」
- 1863年,清河八郎獲得幕府允許成立「浪士組」,宣稱要保衛幕府將軍上洛,吸引了兩百多位浪士前往京都加入其行列。
- 結果清河八郎揭露了自己真正的意圖其實是要尊王攘夷,導致浪士分裂,其中一群人投入松平容保(他是會津藩藩主) 領導的「京都守護職」組織,成立「壬生浪士組」守護京都治安,阻止勤王派浪士在京都惹事生非。
- 近藤勇立誓「報國宿願無成不復還」,意即決定永遠不回到家鄉江戶。
- 新選根據地初期,在壬生寺一代。後來拓展到西本願寺等地。
- 參考:
1864年 池田屋事件
- 長州藩志士以為天皇被身邊的臣子蒙蔽了,他們以為天皇支持志士們。但其實天皇已經對不段的紛爭感到反感。
- 祇園祭前夕,長州藩企圖在京都放火、企圖綁架孝明天皇到長州。
- 新選組 到池田屋旅館殲滅了三十幾位尊王攘夷派志士,史稱「池田屋事件」,新選組大獲全勝
- 木戶孝允 當天也在現場,但倖免於難,有多種說法:提早離開、遲到、或是逃離現場。
參考資料
池田屋事件
1868年 戊辰戰爭 - 鳥羽伏見之戰
京都南方爆發「鳥羽伏見之戰」,開始 「戊辰戰爭」,維新政府軍與舊幕府之間歷時16個月的內戰
- 舊幕府勢力包含:幕府軍、會津藩、新選組
- 政府軍:薩摩藩、長州藩、土佐藩。他們是所謂的「倒幕派」
- 曾經的幕府京都守護職、同時也是會津藩第九代藩主 松平容保 支援舊幕府勢力。
- 西鄉隆盛帶領維新政府軍,最終打敗江戶幕府勢力,德川慶喜拋下軍隊,帶著松平容保搭乘西式軍艦「開陽丸」從京都逃回江戶。
參考資料:
新選組末路 幕末史最終章—鳥羽伏見之戰 |日本旅遊
背景
- 1868年,江戶無血開城之後,德川慶喜被拘禁在上野寬永寺,松平容保將藩主之位讓給兒子松平喜,德川慶喜對新政府恭順。
- 但新政府沒有打算放過會津藩和松平容保,會津藩向政府軍求情失敗。
- 由板垣退助和山縣有朋領導的三萬政府軍繼續北上,1868年5月,包圍 會津藩 鶴城 (當今的 會津若松城)。
戰爭經過
-
會津藩、奧羽越列藩 (由仙台藩、米澤藩 等東北共 14 個藩組成的同盟) 對抗政府軍。
-
主要戰場在當今的福島縣會津地區,會津城內 5500 軍民 (東軍) 不分男女老幼都全力抵抗政府軍 (西軍)。最終死傷三千多人。
-
松平容保帶領會津藩、新選組、會津藩民老百姓,對抗政府軍。政府軍在鶴城外城下町燒殺擄掠,戰況慘烈。
-
最終採取「籠城戰」固守戰術,並且讓老百姓躲入城內。有許多老弱婦孺自殺,不想讓自己成為累贅、消耗過多糧食。
-
政府軍使用精良的大跑對著鶴城連日炮轟。

明治五年的會津若松城
-
鶴城被圍困一個月之後,1868 年 11月,會津藩向政府軍投降。12月,會津藩被廢藩。
會津戰爭戰後
- 會津藩投降後,政府軍曾經禁止當地居民收拾安葬東軍戰死者,甚至羞辱戰死者屍體。這也造成了大規模傳染病。直到戰後五個月,新政府終於不得不允許收屍。
- 出身長州的木戶孝允曾經想要將會津藩趕盡殺絕。
- 會津藩家老 萱野權兵衛 前往江戶城談判, 切腹自殺,算是為藩主頂罪,換得赦免藩主、藩士、允許松平家延續。
- 會津戰爭之後,松平容保被軟禁在妙國寺,後來又被召喚去江戶。
- 新政府命令 1萬7千人 會津藩士移往更北方的斗南藩 (當今的 青森縣陸奧市 ,幾乎是本州的最北邊),是一片不毛之地。新政府任命年僅2歲的 任命松平容保的嫡子松平容大為斗南藩知事。
- 在會津藩士被強制流放,移居至青森縣下北半島時,許多女性不得不放棄攜帶那些又大又重的鏡子,據說她們只得以極低廉的價格,將其賣給會津的舊道具店。在會津留下了大量原本武家女性所使用的手鏡與鏡台。
- 整體來說,在戊辰戰爭中戰敗的各藩裡,會津藩遭到新政府施加最嚴重的懲罰。
- 因為在會津戰爭中的慘烈犧牲,在後來的西南戰爭中,許多會津人成為志願軍,協助政府軍攻打西鄉隆盛領導的薩摩軍。
會津戰爭對後世的影響
- 這場戰役造成了長州藩 (山口縣萩市、山口市) 與 會津藩 (當今 福島縣 會津若松市) 兩地後代之間超過一百年的難解矛盾。
新選組 組織、幹部
主要幹部